光电化学系列讲座(十一) 2008-11-26
报告人:李永舫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,院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
李永舫,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。1986年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,1986.8. – 1988.8., 中科院化学所博士后,跟随钱人元院士进行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研究工作。 1988. 9. 博士后出站后留化学所工作,1993年晋升研究员。 1988.10.-1991.4., 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 访问学者,在井口洋夫教授(现为中科院外籍院士)研究组进行有机导体和生物导体的研究。 1997.6. – 1998.6.,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(UCSB)访问学者,在 Alan J. Heeger教授(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)研究组进行共轭聚合物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访问研究。 1998.10.-1998.11. 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 JSPS 访问学者。 2000.2.-2000.5.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(UCLA)、教育部公派高访,在Yang Yang教授研究组进行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访问研究。 研究方向为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、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、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等。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,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(第二位,第一位是吴浩青院士),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(第二位,第一位是钱人元院士),1998年获人事部“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”称号,200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(第一位)。已发表290 多篇研究论文, 在 J. Am. Chem. Soc., Adv. Mater. Appl. Phys. Lett. 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,所发表论文已被他引2400多次。与吴浩青院士合著《电化学动力学》,在 7 部书中写有部分章节。
报告题目:共轭聚合物光伏材料和聚合物太阳电池
内容提要:
E聚合物太阳电池(PSC)具有结构简单、重量轻、可制成柔性器件等突出优点,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。PSC是一种夹心式薄膜器件,由活性层夹在高功函数的ITO电极(正极)和低功函数的金属电极(负极)之间所组成。其活性层一般为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可溶性C60衍生物PCBM受体的共混膜,厚度100~200 nm。本报告将介绍共轭聚合物光伏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发展历史、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、以及近年来本课题组和国内外其他研究机构在共轭聚合物光伏材料、PSC器件结构、共轭聚合物/无机半导体纳晶复合型光伏器件方面的研究进展。